阅读历史 |

第29章 内外合力(1)(1 / 2)

加入书签

公元前496年夏,越王允常病故,吴王阖闾率大军南下,讨伐越国。

说起两国的恩怨,上一次交锋还是吴对楚“柏举之战”时。公元前506年,得益于两大军事天才——孙武和伍子胥的筹谋策划,吴国先是以区区五千人马突袭,接着是二万五千人压后,共投入兵力三万对决拥兵二十万的楚国,依靠闪电战赢得了战争的胜利。

只怪胜利来得太容易,吴王放纵自己连同属下军士在楚国宫室纵情声色,饮酒作乐,乐不思吴。第二年春,趁吴国国内空虚,越王允常率兵偷袭。吴王匆匆归国,最终局势得到有效控制。这个仇,吴国是记下了。

敌国有丧,似乎是“蛮”族发兵侵略的最佳时机。在崇尚军礼的春秋,恰恰是中原诸侯的出兵大忌。

晋国曾与齐国约战,进兵途中听闻齐君薨逝,连忙退兵。这是遵礼守法的国家的做法。

晋文公去世,秦国趁机对晋国的属国郑国发兵。新继位的晋襄公大怒,召集群臣商议,最后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丧期用兵。幸好,晋国取得“崤之战”的胜利,震慑秦国。秦国趁丧出兵正好提供了军礼的反面教材。

说到军礼,除了丧期忌讳兴师之外,还有一些“义”则,值得略谈。

志大才疏的宋襄公想光复商朝祖先的风采,参与到中原争霸的行列,对投靠楚国的郑国发起进攻。楚国应战,双方军队在泓水遭遇。

宋国提前过河,楚军仍在渡河。宋国司马建议趁楚军过河到一半时,对其发起攻击。“半渡而击”是兵家必胜法宝,趁对方首尾难顾、浸在水中难以排列阵势、无法形成战斗力,发动突然袭击,事半功倍。

宋襄公反对。在他看来,自己是“仁义之师”,偷袭突击乃小人行径,不屑为之。

好容易等楚军过完河,司马又提议,趁楚军还没摆好阵形,打他们个措手不及。在以队阵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春秋时期,谁先排好队谁就能争取到先机。毕竟,打仗不是打架,靠的是团队协作相互呼应而非单打独斗。

宋襄公摇摇头,对司马的提议嗤之以鼻。“对方未成阵就发动攻击,非君子所为。”

楚强宋弱,本就实力悬殊,不去凭借突袭奇计的诈战取胜,却想依靠偏战讨到便宜,无疑是异想天开。结果宋国节节败退,不堪一击。

初闻此事,令人发笑。宋襄公迂腐老朽,把战事当儿戏,昏庸至极。

其实不然。在以礼为社会运行规则的春秋,礼对人的约束是全方位的,包括战争。昨日之义,今日之错。昨日得到赞誉的行为,放在而今可能会遭遇口诛笔伐,除之而后快。

对吴国而言,趁丧发难不是第一次。早在吴楚争雄时,吴国就曾在楚国国丧时对其发动偷袭。

这一次也不例外。吴王阖闾(曾经的公子光)认为这是报复越国的好时机,于是毫不犹豫的加以利用。

得知吴王率师前来,越国新任国王勾践立马率军迎战,两国军队在檇(音‘醉’)李(今浙江嘉兴)展开较量。

说起此地,两军都不陌生。

十四年前,也就是公元前510年,越王允常刚刚继位。此时的允常正值壮年,野心勃勃,准备大施拳脚,做一番鸿图伟业。无奈当时的越国地小国弱,必须先让自己变得强大,才有可能对外扩张。

于是允常大力整顿内政,发展生产,经济增长后又扩大军队,操练军士。渐渐的,整个国家朝着国富兵强的方向缓缓推进。

当时的吴国,吴王阖闾篡位成功仅四年,正是摩拳擦掌势气正盛的时候。听闻越国在蓄积实力,吴王决定出手遏制越国的发展。师出须有名,思来想去,吴王以越国不从其伐楚,跟其不是一条心为由,出兵讨伐。

越国和吴国是有盟约的——越国年有贡奉,求得吴国不进犯。吴王伐越,其实是吴国背弃盟誓在先。无奈吴国实力强大,又有两大军师奇谋在先,有理也挡不住坚兵利器。很快,越军便败下阵来,以负告终。

那一次,吴国击破檇李,大肆掠夺之后扬长而去。

这一次,相同的地点双方再次相遇。

要论两国实力,跟十四年前一样,无论经济军事,吴国都在越国之上。若论领导者的威信,吴王阖闾在位十八年,上下信服。越王勾践则是位置还没坐稳,又逢国丧,人心浮动。

按照这个逻辑推论,吴国应该像十四年前一样,轻松取胜,再大肆侵掠一番,扬威泄恨。

如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非简单重复,战场亦如此。同样的敌我双方,同样的地点,一样的实力对比,结果却大相径庭。

一开始,越王派敢死队上前,企图打散吴军的阵形,趁乱出击。谁知吴军不上当,仿佛看穿越国的诡计,他们沉默冷静,岿然不动。敢死队再次上前,想要捉拿吴军士兵,吴军继续保持阵型严整,越国半点便宜都讨不到。

无奈,越王勾践只能另寻蹊径。事后证明,这次行动的的确确是创举——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