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5章 柏举之战(3)(1 / 2)

加入书签

时代成全了他,人心力量对比成就了他,他幸运的成为后者——这个人就是夫概。

夫概秉持的是“臣义而行,不待命者,其此之谓也。今日我死,楚可入也。”——只要行为符合道义,不必得到君王首肯,可自行定夺。如果因此战死也在所不惜,只望能攻入郢都。

就是凭借一腔视死如归的血气果敢,夫概率领手下五千精兵,大剌剌的直奔楚军营地。

吴军这种自杀式的袭击把本已吓得心胆俱裂的楚军吓得魂飞魄散。他们如在梦境,手脚不听使唤,根本无力反抗,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——逃跑,努力的逃跑,只要活命就是胜利。

五千兵马在楚国军营横冲直撞,挥刀就劈,见人就砍。楚军慌不择路,难以列阵,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反抗。为了保护主帅,史皇和武城黑战死。二人没有尽为国之忠,却尽了臣属之职,掩护令尹杀出重围,逃出生天。

早已无心恋战的囊瓦接下来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——直接弃军,抄小道奔郑国去也!

回看楚国的历任令尹,虽有不少昏庸无能之辈,却难寻在紧要存亡关头不顾而去的令尹,囊瓦算是创造了历史。

能逃到哪里?谁敢收留弃军之将?就算勉强苟活,良心何安?擅自更改已经敲定的应敌之策,拖累大军连连失利,早该做好为此赔上性命的准备,还敢逃?真是作死无下限。

愚蠢通常跟懦弱结盟,明智往往与勇敢相伴。当初背弃约定有多随性自大,此刻就有多狼狈窘迫。

主帅不知所踪,大夫副帅先后战死,谁来带领这群失魂落魄的楚国士兵?答案是没有。

最终,抱头鼠窜的乌合之众像没头的苍蝇,要么束手就擒,要么相互踩踏,死在自己人之手,要么就死于乱箭刀戟,真正逃出去的十中一二。

等到残存性命的军士终于停下脚步喘息时,他们来到一条河面前。

微风吹拂,波光粼粼,宁静悠远。如果是平日,泛舟其间,水鸟穿梭,采蘋拨水,定是闲适惬意,流连忘返。可惜,此刻是逃命的关头,他们无暇欣赏美景。身后有追兵,前路茫茫,他们彷徨无助,不知所措。

此时,吴军的五千兵马士气正盛,风头不减。大部队并没有跟随而来,毕竟,没有吴王的命令,除了夫概,其他人不敢以身试法。夫概既然得手,吴王也不便责罚,只是大军仍压后,没有也没必要调遣。

楚国残兵和吴国五千人马在清发水(今湖北安陆市境内涢水)对峙。

双方都跑累了,在河流附近暂停歇息。

吴王派人传令,既然已是囊中之物,早早收了,以便大军继续往前冲,早日深入楚境。夫概的行动释放的意思却相反——不急,待楚兵渡河时再发动进攻,事少功多,事半功倍。

不得不说,当年的公子光退化了,不复往日的果断睿智,从前的豪情血性不再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,地位变了,考虑问题更审慎,更周全,不再是匹夫之勇,热血奔腾。

眼前的夫概替代了公子光,他杀伐果决,意气风发,视死如归,冷静多谋。

很快,楚国的惨兵败卒头也不回争先恐后的渡河,行进到一半,夫概便率领麾下士兵对楚兵发起了攻击。

先头的想赶紧靠岸,奈何心慌脚软,迈不开步子;中间的两头不是人,向前太远,靠后又人挤人;后面的距离吴军最近,打得哭爹喊娘,痛哭流涕。

“半渡而击”不愧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,吴军聪明的利用了这一点,轻易攫取到果实——近半楚军被俘。

如果有如果的话,残存的楚兵中有个有威信又兼头脑冷静的将领站出来主持大局,临河不渡背水一战,估计楚军的损失不会那么惨重。可惜没有如果,恐惧压倒常识,败军之卒仍难逃劫难。

正在此时,楚军主力兵败的消息传到沈尹戌的耳朵。他当机立断,率领部属兵马从息邑(今河南息县)赶来应援。军情紧急,不敢有丝毫懈怠,大军昼夜不停,众将士心急如焚,恨不得立马插上翅膀飞到同伴身边,解救其于水火之间。

前方战事不停,侥幸过河的楚军踉踉跄跄的来到河对岸。他们身心俱疲,又渴又累。肚子饿得“咕咕”叫,手脚发软,已经迈不动步伐,填饱五脏庙升至当务之急。尽管惊魂未定,却不得不着手寻找开阔平地埋锅造饭。他们在雍澨(今湖北京山县境)停留,倒米入锅,生火烧饭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,船迟又遇打头风。一步输,步步输,人心散,地利失。此时的楚军,天都不助,不怪吴军运气好。

夫概率兵赶到对岸时,楚军正准备吃饭。看到吴军,哪里还有闲心用饭,又开始逃亡之旅。于是,吴军施施然的坐下,慢慢享用敌人亲手炮制的热气蒸腾的米饭。饱腹之后,抹干嘴巴,拿起武器,继续追赶楚军。

一边是饭饱力足,一连是脚软心慌肚子空空,结果自是不言而喻。

就在此时,沈尹戌率部赶到,双方展开激战......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